而且他的来头还不小,来自于清华大学,任职于军科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,主要研究的是太赫兹生物学、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,光是听名字就知道有多么难了啊!

而再看他的学历背景更加不一般,他在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清华大学,并且还获得了学校“直博生”资格,并且在校期间,还获得了清华研究生特等奖学金。

获得博士学位后,他仍然专心科研,并且赴美深造,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,并且期满后毅然选择了回国,更是在35岁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。

论年纪,常超只有39岁,远远比不上50、60岁的其他候选人,但论科研成果,却并不逊色他人,而且也恰恰符合了那句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。

虽说很多人都说,院士是“推荐制”,但若自身实力不允许,再好的推荐也意义不大,归根究底还得看个人科研成就,也期望常超能够顺利当选,深耕科研!

科研态度很重要,大学生若想提升自身,还需具备哪些条件?

兴趣是学生最好的“老师”,大学生还需保持对专业的热爱与情怀,尤其是读研读博的过程,也是不断探索自己的过程,可别丢失了初心。

大学生还需拥有更强的责任心,不逃避就业,更不逃避学习,不论是读研还会读博,都应为了提升科研能力,由点及面的去钻研,可不是躲避责任,毕竟科研也需要较高的成本,同时还能获得较高的收益。

在笔者看来,国内的科研环境不断提升,也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人才,而常超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,也期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挖掘自身能力,呈现更好的科研氛围!

研究生学历不是“大白菜”,大一学生该怎么准备考研?

保持良好的英语成绩,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,而且英语口语能力也是重中之重,很多科研文献都是外文,若是学生连文献都看不懂,又该如何说出专业术语,或是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呢?

大一学生还需尽早申请入党,成为优秀的党员,等到大四再想要入党,那也可能会落后他人,入党本就是一件宜早不宜迟的事情,而且还能证明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优异与出色,获得更多的科研机会。

除此之外还需获得导师的青睐,发表专利、论文等,都能为学生打下“保研生”的好基础,虽说学校保研生名额有限,但机会往往留在有准备的人手中。

大一学生的学习心态,也关乎自身的发展走向,学生也要充分利用好学习时间,增添更多的“筹码”,提升自身“含金量”,而当心态平稳时,那面对考研也不会有过多的担忧或焦虑。

写在最后:优秀的人往往比想象中还要多得多,常超在39岁的年纪便入选院士候选人,也足以证明学习的重要性,而聪明的学生在大一阶段便做好了学习规划,按照计划一步步向上攀登,而不是一直在原地踏步,那别说是考研考博了,估计连顺利毕业都可能成为一个“未知数”。

话题:你认为院士难度如何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记得点一点关注,我们下期再见啦~

(图片均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